首页

【人民网】为强基而“筑基”——湖南师范大学探索地方师范大学数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人:日期:2022年10月21日 08:50浏览数:

秋日暖阳洒在岳麓山下湖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学大楼,近日,院长李利平给湖南师大世承书院“天问班”(数学专业本科拔尖人才班)一年级新生开始了第一堂《高等代数》课:“我上这门课,当然要给你们讲一些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你们建立数学思维与品位,领略其简洁、深刻、优美,还数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来面目。”同学们哄堂大笑,但每个人的目光中都饱含着好奇、惊喜与期待。

这是该院高度重视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厚植基础,分流培养,特色发展——地方师范大学数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之所以取得好的成绩,得益于该院遴选教学功底扎实、科研成就突出的教授,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为数学本科拔尖人才“天问班”主讲核心专业课程的做法,将学生闻之色变甚至为此编出“实变函数学十遍,泛函分析心泛寒,随机过程随机过,抽象代数学抽风”等段子的专业课程变得深受学生欢迎与喜爱。如上学年李利平主讲的《近世代数》课的学生匿名测评得分99.84,居全院首位。“天问班”的本科学生介绍,高水平的授课对他们的专业培养非常受益,觉得听这种课就是一种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湖南师大获批与湖南省发改委共建湖南省双碳研究院,该研究院的“领头羊”正是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李科。“正是有了他和团队在能源经济统计基础理论方面的十年磨一剑,才有了一所事关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研究机构落户我校。”湖南师大副校长、原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谢资清就该机构的介绍,从侧面见证了数学与统计学院深厚的专业功底。

作为地方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如何在凸显师范特色的同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以《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基础学科研究的若干意见》为遵循,坚持以“创新师资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以专业分流落实因材施教策略、以学科竞赛推动创新能力发展、以课程思政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方针,着眼长远,系统设计,走出了一条“厚植基础,分流培养,特色发展”的地方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之路。“政治思想工作要服务于一流本科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始终是这样做的。”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颜中玉表示。

厚植基础

“外引内培”师资夯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前身为数学系的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是学校创办之初所设立的七个系之一。80多年来,学院已为国家输送本科以上毕业生3万多名,培养出了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各7名。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示范性中学80%左右的数学骨干教师毕业于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对湖南基础教育的贡献可谓“功莫大焉”。

“首先强调的是打基础,必须打扎实,根深才能树大。”新时代探索培养数学专业师范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路径,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始终坚持“厚植基础”的原则。大家都知道打基础,怎么打基础?尤其2016年以来,学院立足于国家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以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需要,围绕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依托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创新型STEM教师培养的探索性研究”等10多个省级教改项目,及“中学数学卓越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等10多个校级教改项目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

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院首先通过“外引内培”夯实师资,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级别研究机构外聘老师,以全院统筹排课方式打通不同方向专业教师之间的壁垒,每年资助8-10名教师前往国内外名校开展6-12个月的交流访问,打造由学院教师、外聘学者、中学名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协同育人团队。同时经费支持、劳务分配向潜心教学教师进行倾斜,做到人尽其才,提升获得感。

在夯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上,学院特别强调基础课程,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课程设为数学类专业共同基础课,由教学能力强且科研突出的教师任教,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学质量,邀请知名学者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打造数学文化节、麓山数学论坛和麓山数学教育论坛等品牌活动,以此厚植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情怀,培养其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

“换句通俗的话说,相比之下,我们的数学课程开得多,学得比较难。”学院数学专业师范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数学系副主任、数学教育学科带头人袁智强道出了其中的一个直观印象。2019年、2020年,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相继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于2022年成为湖南省首家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数学类专业。

分流培养

“二次选拔”立足兴趣培养数学创新人才

数学是什么?在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学子们眼里,是“天问”,是“计算”,也是“卓越教师”,就像这个秋天岳麓山上染红的枫叶,原本被视为“枯燥”代名词的数学却呈现五彩缤纷的绚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忠于自己的兴趣。”作为数学与统计学院的一份子,谈起自己的数学之路,今年在读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的杨阳话语简单,却道出了数学学子们的真情实感。

2016年的高考,杨阳录取为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与计算专业,可这个专业方向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第一次我不小心错过了学院转专业的机会,幸亏后面还有机会,我毫不犹豫转学术型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进入了数学‘天问班’。”杨阳遵从自己的内心,也让他收获“兴趣”,“天问班”从此让他如鱼得水,遨游在数学世界里,2019年,大三的他一举夺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成为唯一进入全国十强的数学师范生。

在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类似杨阳忠于兴趣学有所成的学子不胜枚举,如2021年学院数学卓越教师班学生丁天姿以第三名的成绩获得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湖南师大也成为唯一连续三届获数学组一等奖的高校。

忠于兴趣,分流培养,因材施教,这是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施路径。根据学生高考填报志愿,分别录取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末进行二次选拔。对数学研究兴趣浓厚、学术追求高的学生单独设立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天问班),致力于培养从事数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重点提升其将数学、计算和行业知识融合的能力,培养数学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凸显师范教育特色,同时将卓越中学数学教师的培养作为一个主要方向,设立“卓越教师班”,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学数学教师。

在天问班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班采用小班编制,在卓越教师班的部分课程中实施小班化教学。其中天问班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名学生配备导师,由学院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骨干担任,实施“一对一”指导,并鼓励学生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学习和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班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建立行业产业实习基地,加强与行业的对接,实践过程中分成小组以项目制课程的方式增强实践能力和拓展实践体验;卓越教师班的教学训练相关课程采用小班教学策略,每个小班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通过加强数学教育技术应用,渗透跨学科STEM教育理念培养师范生的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分流培养、因材施教的数学创新人才探索之路越走越宽。

特色发展

回应了教师教育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

今年618日至19日,2022“强基中国”校长高峰论坛在湖南师大举行,作为联合主办的第一单位,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放异彩,吸引了与会名中学校长的目光,也为全体与会人员、为基础教育实践者们带来了“强基”的深刻启示。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如今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数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已形成特色发展的模式,该项目成果在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学术年会等场合交流近百次,同时以全国人大建议、省政协提案等方式提交,获得中央以及省有关部门的重视。

“以创新师资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以专业分流落实因材施教策略,以学科竞赛推动创新能力发展,以课程思政提升立德树人成效。”这是学院数学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果的特色,是在回答“地方师范大学数学类专业如何在凸显师范特色的同时,培养专业素养深厚、科研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创新人才”这个核心问题上所获得的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经验的重要进展,也回应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

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湖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学子们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近500项,2017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填补了近20年来学院在此项赛事中全国一等奖的空白。数学类专业学生升学就业广受欢迎,每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如2015级首届“天问班”本科保研留学率达58%,硕士毕业时4人进入中科院大学、北理工和华东师大攻读博士学位,多人进入清华附中、湖南师大附中、长沙一中任教,人才培养获得历史性突破。

学院师资团队成员取得卓越成就,其中李利平当选湖南省政协委员,获评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创新人才、省侨界优秀青年;谢资清获评省优秀师德典型、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周和平 刘先根)

上一条:吴立宝做客“麓山数学教育论坛”,分享中小学数学教材研究成果

下一条: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举行开题报告会

【关闭】 打印    收藏